我個人使用月供股票的策略︰
- 暫時佔整個投資組合不足20%,上限只會佔整個組合40%,其餘的部份都是以個人認為合適的時間買入的股票、ETF和Reits。
- 月供股票組合內,我會選擇有穩定派息、業績持續增長或/及每手買入價較高的股票。
- 由市場最/較為恐懼之時開始月供計劃,我選擇了2016年3月開始。
- 每月供款會因應市況或個股情況而作出調節,每月總供款額維持於$9,000-$15,000。
- 定期檢視組合內每隻股票的狀況。
為何月供股票只佔我投資組合不起過40%?
每種投資方法有好處與壞處,月供股票亦是。它以每月指定日期買入股票,減少以錯誤價位一次或多次買入股票造成損失。有一篇報導指出2005至2015年這10年間,若每隻藍籌股都是月供買入,10年後,連股息只有一隻股票是虧損。我沒有求證這統計是否準確無誤,但統計結果實在令人驚訝。雖然如此,但我仍保留多於60%的資金買入其他股票,因為實在有不少優質、有價值、能持續增加派息的股票不在月供股票的選股名單之中,這是最大的限制。第二個限制是買入時機,雖然很多銀行月供股票可以每月調整供款金額,達至低位時買入更多股,但買入的日期是不能決定的。如中銀香港,每月10號扣款,11號買入股票。若你認為該月20號至30號期間是一個很好的買入機會,你也只好等待下月11號吧,那時候已經不是你心目中的價位了。
因此,你必須在整個組合中,預留50%或以上的資金,在適當的時間買入適當的股票,以彌補月供股票的不足。
月供股票,平均成本法,即是定額定期買入,股價越升,買入股數越少,股價越跌,買入股數越多。這個道理聽得多吧!必然會這樣發生嗎?
月供股票,平均成本法,即是定額定期買入,股價越升,買入股數越少,股價越跌,買入股數越多。這個道理聽得多吧!必然會這樣發生嗎?
股票A | 每月供款1500 | ||
買入價格 | 買入股數 | 買入成本 | |
200 | 7 | 1400 | |
208 | 7 | 1456 | |
213 | 7 | 1491 | |
195 | 7 | 1365 | |
190 | 7 | 1330 | |
35 | 7042 | 201.2 |
以上例子,5個月的低高位波幅由190-213,超過10%,買入股數竟是一樣每個月7股!為甚麼呢? (以上例子的價格似不似騰訊控股近來的股價範圍呢?)
下一篇會再與大家分享多一點月供股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